啦啦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门股票 > 正文

热门股票

库尔勒市商业银行(库尔勒市商业银行网点)

admin2022-06-26热门股票10
□本报记者陈学桦宋敏凤凰西北飞,以油戍边陲,转瞬三代人,倏忽六十载。在新疆,有一群铁骨铮铮的石油人,他们不远万里,告别妻儿,离开故土,从全国各地来到天山脚下戈壁荒漠,怀着一腔热情和赤子之心,把大山当

□本报记者 陈学桦宋敏

凤凰西北飞,以油戍边陲,转瞬三代人,倏忽六十载。

在新疆,有一群铁骨铮铮的石油人,他们不远万里,告别妻儿,离开故土,从全国各地来到天山脚下戈壁荒漠,怀着一腔热情和赤子之心,把大山当家,以戈壁为营,创造出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油气奇迹。

他们或是西部大开发年代里的拓荒者,或是新时代胸怀理想抱负的逐梦人。他们闻油则喜、闻油而起,荒野外餐风饮露,夏斗酷暑,冬战严寒,为的是石油;平台上恪尽职守,精细操作,为的是石油;实验室呕心沥血,苦苦攻关,为的也是石油。

六十年来,三代中国石油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着石油的热土,创建着共同的家园。近期,我们走近这群人,聆听他们的感人故事,感受他们的别样情怀,感悟他们的奉献精神。

从“无家”到“有家”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诗人艾青曾这样动情地歌唱克拉玛依,而在塔里木油田,诗人描绘的景象一直在生动地演绎着。

在塔中1号沙漠公路47公里处,TZ111H油井就矗立在这里。方圆数公里,黄沙扑面,不见人影,只能听见风吹的声音。

“我每天早上7点起床,做好早饭,到井上跟老公交班。”47岁的张瑞贞边收拾屋子边说,丈夫李超兵在她身后含笑点头,两人都有沙漠人特有的黝黑肤色。2006年,李超兵从河南商丘老家来到塔克拉玛干,成为塔中油田的一名基层采油工,4年后,妻子张瑞贞也追随过来,干起了“夫妻档”。像他们这样夫妻共同看守的油井,在塔中作业区有20多个,被大家称为“夫妻井”。

巡查油井、计算参量、维护设备、定期报产……李超兵两口子的生活就这样一天天简单地重复着,他们把这里当“家”,广袤的沙漠是他们的朋友,油井是他们的亲人。

闲暇时分,张瑞贞就去侍弄她用矿泉水瓶培植的蒜苗,和外面的滚滚黄沙相比,这是少有的一抹绿色。“闲着没事时,我就给它们浇浇水,打发一下无聊的时光。”张瑞贞说。

“在沙漠里工作,最大的敌人不是恶劣的天气,而是孤独。”看守“046号水井房”的王长生和王升桃夫妇说,每天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工作感觉特别渺小与无助,尤其是风季来临,漫天扬沙,让人瞬间迷失。

在茫茫大漠中,像张瑞贞和李超兵、王长生和王升桃这样的“夫妻档”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是独自一个人坚守在大漠中。他们的家,最近的在盆地边缘500公里外的库尔勒,有的在天山另一边的乌鲁木齐,还有的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山东、河南,甚至东北。

而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说不清楚“家在哪里”。“我在库尔勒,爱人在武汉,儿子在西安,母亲在山东,我也不知道我的家到底在哪儿。”中石油沙漠运输公司党委书记杨强说,为了缓解思念之情,每当休息时间,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看着爱人从远方发来的小孙子的视频,视频里大胖小子一声声亲热地叫着“爷爷,爷爷”。

由于工作的需要,无数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基层石油人,在最艰苦的地方安下了家,荒漠上那一间间小板房就是他们的“家”。这“无家”和“有家”都体现了石油人的奉献与牺牲。

展开全文

从“小家”到“大家”

脑海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神采飞扬的青年,行走在静谧的站场,在他的脚下,一股精灵般的气流沿着管道欢快地一路向东,在千里之外的郑州、上海、广州的城市人家,化作一簇簇火苗,华丽升腾……一头是苍茫的西部,一头是繁华的都市,一条管道就这样神奇地把彼此紧密联结起来。

神奇的背后是石油人跨越千山万水创造的新丝路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石油人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和担当。

贠强是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王家沟油库的一名巡检工,“我的工作就像中医一样,讲究个‘望、闻、问、切’,不过我的对象是输油罐、输油管和输油泵等。”

贠强说,“望”,就是用眼睛观察,油罐、管道有无泄漏;“闻”,就是用鼻子嗅气味:柴油、汽油、原油各是什么味道,他的鼻子一闻便知;“问”,就是每天交接班时,接班人与交班人认真细致地沟通,将工作情况做好记录;“切”,就是巡检时通过红外测温仪,对准一排排输油管道,而管道就像人手臂的血管一样,相关数据可以清晰显现。

这工作听起来很有趣,其实很辛苦。贠强的工作区域有65万立方米成品油,灌装在大大小小19个储油罐中。整个区域的占地面积2200多亩,巡检一圈步行需要2个多小时,一天需要巡视4至6圈,距离大概50多公里。

王家沟油库是西油东送的首站,对安检巡视要求特别高。在这里,有许多和贠强一样的巡检工,冬顶严寒,夏冒酷暑,坚守在岗位上,而他们的家可能就在几十公里之外的乌鲁木齐市,但他们依然过着和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

距离王家湾油库一千公里外的塔里木盆地塔中作业区也有一群默默奉献者。

塔里木盆地蕴藏的石油比较分散,有的小油井产量相对较低,没法铺设输送管道;有的油井在开采过后,仍残留有天然气。为了收集利用这些零散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中石油在沙漠中设置了许多回收站,以方便沙漠运输队集中进行运送。其中,由6名年轻女工组成的“沙漠女子回收站”,成为大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21岁的王灵燕是6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她说:“刚开始上班的那会儿,是有点后悔,但渐渐地也习惯了。”

在回收站的院子里,有一朵用彩石铺出来的宝石花,格外夺目。回收总站副经理王宏业说,这“花”出自6位女工之手,她们就如同这朵宝石花,在沙漠中绽放着自己的青春。

面对枯燥恶劣的工作环境,贠强、王灵燕们选择了坚守。他们是千千万万奋战在基层一线的石油工人中的缩影。他们因为责任而选择坚守,因为坚守而可能暂时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却也因为坚守才撑起了中国石油的“大家”,才有了不尽石油滚滚流。

从“铁人精神”到“沙漠品格”

在乌鲁木齐,在库尔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塔中,在中石油的很多基层单位,都能见到或听到这样一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这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它的年均降雨量只有25毫米,年均湿度小于10%,全年200多天都是风沙天气,是传说中的“死亡之海”和“生命禁区”。因为发现了石油,又被称为“希望之海”。

中石油塔中第三联合站就地处沙漠腹地。这个具有塔里木油田工艺最完整的酸性气田处理装置的油气综合处理站有92名员工,大多是年轻人。由于这里远离城市,他们要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连续上三个月的班,才能回家调休。

河南商丘人刘广收,是该站的一名仪表自动化技术人员。41岁的他,提起远在家乡的年迈父母、贤惠老婆和幼小孩子,歉疚之情溢于言表。“但自从7年前,第一次踏入塔里木油田,我就没有想到会离开。我在这里找到了人生新坐标。”

张小青是个略显羞涩的90后,今年7月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塔中第三联合站做设备维护。她还记得第一次坐车来入职的情景,“一路上,除了道路两旁的植被,茫茫沙海中,很难再看到绿色。心中曾无比渴望领略的大漠风情,渐渐成了黄灰色的涂板……虽然,严酷的现实让我一度感到落差很大,但既然选择了石油,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45岁的李忠师傅,从事沙漠运输工作已经23年。第一次进沙漠送柴油,就遇到了沙尘暴迷失方向,被困了两夜三天。“经历了生死考验,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李忠说。

“石油工人在哪里钻出了油,就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在哪里,就把自己的子孙繁衍在哪里,就把自己的青春和爱情化成绿叶和鲜花栽种在哪里。这种精神没有理由受到鄙薄,这种精神可以被遗忘但它永存着,这种精神是支撑文明大厦的支柱。石油战线千千万万沾满油污的人们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谓的民族的脊梁……”

莫言1990年写就的这篇《最新大陆》,20多年后在我们实地探访西部油田后再重读,有着别一番体会。那一滴滴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和那些为千家万户带来热源的天然气,就是这样在狂沙飞舞中,被“大漠铁驼”运出沙漠的。

“为油消得人憔悴,风尘满面终不悔”、“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无论荒凉沉寂的沙漠,还是寸草不生的戈壁,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石油人眼里最美的风景。从“铁人精神”到“沙漠品格”,60多年来,中国石油人在祁连山脉、天山南北和里海沿岸,在千年的古丝绸之路上,树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③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