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习的诗句69句
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4、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11、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12、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明·吴承恩《西游记》
1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8、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21、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地图》
22、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清·曹雪芹《红楼梦》
2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2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27、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28、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曹雪芹《红楼梦>
2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战国·屈原《离骚》
3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3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到韶山》
3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3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3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3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3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39、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4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43、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44、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鲍照《代白头吟》
45、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47、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48、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4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5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5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5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53、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5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55、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56、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蒲松龄《聊斋志异》
5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5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5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6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6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6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65、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清·杨继盛
6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67、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6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
6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