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是什么意思(人民币结构性存款是什么意思)
三
我国结构性存款当前特点
(一)规模高增,中小行发力更猛
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保本和非保本两大类。保本理财产品应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相应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应按银监会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去年年底,随着一行三会《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资管新规)的下发,关于“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的规定对银行表内理财,也即保本理财业务形成冲击,各大银行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为表内理财业务谋求转型,结构性存款作为替代品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从规模上看,2018年1月,中资全国性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余额已出现一定幅度扩张,达到将近8万亿元。结构性存款从17年2月前的近乎零增长发展到18年3月近乎50%的增速。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对公的单位结构性存款余额规模扩张较为明显,说明已有银行主动发力结构性存款产品,以应对表内理财规模逐步缩小带来的冲击。
图1 结构性存款余额情况
数据来源:银监会
图2 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
展开全文
数据来源:银监会
具体分类别来看,目前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余额规模领先,截止2018年1月已接近3万6千亿,中小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及大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余额则较为相当,均分别在1万5千亿左右。
并且,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增速更猛,存款有综合优势的大行增速相对温和,2017年二者增速差距不大,在10%以内,可见2017年下半年来银行整体负债端的压力不小;2018年至今,二者增速差拉大至10%以上,预计中小行尤其是股份行负债端压力相对大行增加。
图3 中小银行企业结构性存款余额规模
数据来源:银监会
图4 中资大型、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银监会
个人结构性存款增速更高,互金宝宝类、货基对银行存款分流压力迫使银行加大对个人存款的吸取力度。2018年3月底个人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大行达到60%以上,中小行75%。另中小型银行的对公结构性存款发力也较猛。
图5 中资大型、中小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银监会
(二)对保本理财的替代
对于结构性存款与保本理财的统计口径问题,每家银行分类不一样,有的银行结构性存款包含了保本理财,如中行;有的则是二者分开,如工行。另外纳入银行负债科目也存在差异,有的放入存款,有的计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有的放在了其他负债。因此结构性存款并非8.8万亿规模,所谓的银行新增了一个保本理财的规模过于夸张;结构性存款科目分类的不一致使银行的付息率可比性降低。
表1 上市银行结构性存款与保本理财统计口径及报表科目分类情况
结构性存款负债端科目
备注(2017,规模-百万元)
工商银行
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结构性存款:10203保本理财:337142
建设银行
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结构性存款:19839保本理财:354382
中国银行
存款
结构性存款:372767(含保本理财358200,实则结构性存款14567)
光大银行
存款
结构性存款:292593
华夏银行
存款
结构性存款:34502
数据来源:上市银行财报
虽然无法从结构性存款中剔除保本理财,但从二者的增速差仍然可以看到结构性存款的高增、保本理财增速的放缓;并且随着资管新规落地,保本理财将成为历史,这部分资金将由结构性存款逐渐接续,因而分析整体结构性存款的情况仍有较大的价值。
表2 结构性存款与保本理财增速差
2017同比增速
结构性存款
34.7%
保本理财
24.1%
增速差
10.7%
数据来源:银监会
(三)尚未清晰的监管制度导致目前结构性存款“假结构”盛行
现有结构性存款发行主体中,中小银行是主力,一季度发行占比超50%。但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因缺乏衍生品交易资质和优秀的投研能力,发行难度和风险较大,会跟风发行“假结构”型产品。“假结构性存款”是指在期权部分设置了不可执行的行权条件,通过提高内部转移价格将结构性存款转化成“类固收产品”从而使客户获得较高无风险收益。该类产品没有实质性的结构性操作,到期日银行只损失期权费,是刚性兑付的产品。但在目前严监管环境下,通过该种变相刚兑的违规套利产品实现高息揽储的行为必将遭到打压。最终结构性存款仍将回归其产品本质,实现“存款+期权”的真结构。
结构性存款的套利空间来自于期权的设计。如市场上盛行的假结构性存款实则是产品的期权不可能触发,给到客户的收益率全部来自存款部分且给到的固定收益率极高,其实质为银行变相高息揽储。
图6 假结构性存款示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
结构性存款与保本型理财的比较
存款派生:保本理财会明显强于结构性存款。理财由于“资产池”和“资金池”模式,有所约束少,存款派生能力强。结构性存款,本质是表内存款,受准备金率、流动性管理和贷款额度等多重管制,货币派生能力是比较弱的。结构性存款,大发展或者大萎缩,对流动性影响不大,更多的是存款在不同科目的转移。
底层资产:保本理财更像一个黑箱,客户不需要也不会感兴趣了解银行理财产品投向的底层资产,只需比较产品期限和收益率即可。实际上银行保本理财的投向也十分广泛,包括债券、非标等。而对于结构性存款,客户则需要根据自身的认知对挂钩期权标的进行选择,而银行衍生品工具也仅限于上述所提的利率、汇率等。
收益率:作为表内吸储工具,目前二者收益率并无太大差距。预计结构性存款监管细则出来后,银行结构性存款整体收益率会下来,保本理财将向结构性存款转化。
表3 招商银行两款产品比较
类型
产品
结构性存款
沪深300翼式双向,年化业绩基准4-5.92%,起购金额5万,投资期限63天
保本理财
步步生金2号,预期收益率3.5-4.7%,起购金额5万,无固定投资期限
数据来源:招商银行
五
结构性存款监管趋严
(一)“假结构性存款”未来面临强监管
结构性存款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2002年9月光大银行首先推行结构性存款业务。2003年四大行相继推出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结构性存款,随后多种结构性存款产品逐步涌现。目前有相关法律对结构性存款的发展做出指引,但尚无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法规。
未来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政策出台是必然。一方面,假结构性存款面临强监管。目前多家银行为规避资管新规,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财,以此吸纳负债,很多中小银行业跟风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以实现高息揽储。但假结构性存款仍属于变相刚兑,未来一定会面临严监管。
另一方面,真结构性存款也会出台相应的引导细则,在规模、结构、标的、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进行指引。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发达金融市场经验来看,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显著严格于普通存款业务,同时为显示结构性存款显著不同于普通存款的风险特征,“结构性存款”法律文本上的名称多为“结构性投资产品”。预计未来针对结构性存款的专门性监管政策会逐步出台,引导商业银行向保本理财-假结构性存款-真结构性存款的方向过渡。
(二)结构性存款趋严,对银行业的影响
结构性存款监管,对存款压力具有边际改善。结构性存款,大发展或者大萎缩,对流动性影响不大,更多的是存款在不同科目的转移。所以监管趋严后,对存款总量没有影响;套利的结构存款减少后,表内低利率的存款的替代压力边际减少。这不像理财收缩,对存款派生有影响,增加存款压力。
表4 各类银行投资者结构占比
大型银行个人
大型银行单位
中小银行个人
中小银行单位
2017.6
18.2%
18.1%
19.7%
44.0%
2017.7
17.6%
18.5%
19.0%
44.9%
2017.8
17.2%
18.7%
18.6%
45.5%
2017.9
16.9%
18.8%
18.7%
45.6%
2017.10
18.1%
17.2%
18.7%
46.0%
2017.11
18.5%
17.2%
19.0%
45.3%
2017.12
19.2%
15.6%
20.6%
44.6%
2018.1
18.8%
16.3%
20.1%
44.8%
2018.2
20.2%
15.9%
20.8%
43.2%
2018.3
21.5%
15.3%
21.6%
41.6%
数据来源:银监会
银行间的存款分化会加剧。未来存款分化将加大,存款的竞争更倚重银行的综合吸储能力,存款更多依靠银行客户关系、渠道和品牌获取,包括对企业客户提供结算服务、现金管理,对个人客户提供的综合理财投资服务等,而不只是高收益的套利产品。相对有利于存款端稳定的大行(招行),以及某区域深耕的小银行。
(三)银行将面临的调整
首先,由于结构性存款对衍生品投资交易有较高要求,在资金运作模式上,银行基本上是采用“分行销售-总行集中管理并投资运作”这一模式来进行运营的。未来,在监管对这一模式不进行约束的前提下,随着结构性存款规模的扩大,总分行之间的责任需更加明确,由于结构性存款不同于普通存款的特殊性,更适宜采用“由上至下”的产品设计、管理模式,即由总行统一确定产品结构,再分发到分行由分行进行销售。但由于结构性存款目前利率普遍偏高,大规模发行势必会缩小银行存贷利差,银行要在考虑规模和利润的双重前提下,合理设定分行的考核指标。
其次,在总行层面,结构性存款统一归集的资金需与其他资金进行隔离,本金投资和衍生品交易要做到“专户专管,专款专用”。
再次,在销售流程、协议文本及投资者风险提示等方面,在结构性存款相关监管细则尚未落地前,继续按照理财产品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展业,监管细则落地后,银行也将面临相关流程、文本甚至是系统方面的调整。
最后,尽管资管新规对表外理财也存在较大影响,但银行并不会将所有理财产品回归表内并用结构性存款进行替代。一方面结构性存款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回归表内意味着受到MPA考核限制。因此,表内保本理财会向结构性存款转型,而表外非保本理财在净值化管理和资金偏紧大环境下,或有一部分向表内回流,但大部分仍将按照资管新规在表外进行转型。
END
免责声明:我司尊重原创作者版权,除我司原创和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将在文章末尾标注作者和来源。文章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公众号联系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