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爆红海内外,自得琴社做对了什么
作者:姜方
展开全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画、文字记载、文物等资料。比如北宋中后期仕女盛装,参考的文物是来自开化寺的壁画。女子将发髻盘于发顶,佩戴金冠再用金梳来装饰,整个发髻华丽端庄。“每个时期都有流行的服装和发型,宋中期也不例外,这种头戴发冠插梳的发髻就是当时十分潮流的造型。”自得琴社妆造负责人、中国装束复原小组成员刘蕊介绍,北宋中后期仕女盛装的服装灵感也同样来源于开化寺壁画,外披的衫子微微拉大领口,领口层叠十分立体。这种层层叠叠的衣服使穿着之人看上去十分华贵,且大气中又不失女性之美。“除了北宋中后期仕女盛装,还有宋金时期少女装束、北宋晚期文士便装,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呈现,乐手们的每一套服饰几乎都有参考文献,一针一线都十分考究。”刘蕊说。
微博、微信朋友圈分享剧照,也在网上的问卷里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琴社音乐会的迭代,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唐彬说。
自得琴社供图
宁波、杭州等地巡演,今年上半年,琴社确定的演出场次有14场,巡演足迹履及国内八座城市。不仅仅是线下演出深受多地乐迷追捧,自得琴社打造的一系列充满创意的国风民乐短视频,在海内外全平台的累计观看量接近两亿次。比如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B站,其视频累计观看量接近5000万次;在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上,这个数字甚至翻了一番——接近9000万次。从线下演出到线上平台,自得琴社破圈爆红海内外的成功密码是什么?用户思维、创意大胆、考据严谨,无数点滴细节凝结着这支国风团队的爆款品质。
风帘翠幕下,动人旋律随美好图景徐徐展开,层层景片配合灯光效果打造的写意舞台上,低垂双髻、插梳簪花的宋金时期少女,戴冠插梳、披衫长裙的北宋中后期仕女,仿佛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来自上海的乐手们身着宋代复原装束,为苏州的观众带来了古意十足的视听盛宴。
在东太湖畔的苏州湾大剧院,自得琴社《琴为何物·宋·水云归》音乐会的首演吸引大批乐迷。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结束后,苏州湾大剧院的屏幕上亮起了微信群二维码,邀请现场乐迷们一起扫码进入群聊,直接和乐手分享观感。散场时剧场里仍有大批观众排队——凭借在小红书等平台分享演出评论,就能获赠一盒自得琴社自家开发的护甲膏。原来琴社的不少忠实粉丝是古琴爱好者,自己喜欢的乐团推出的护甲膏当然是不能错过的珍贵“礼物”。
以用户思维让观众“解锁”绝佳观演后体验
作曲,《琴为何物·宋·水云归》海报的设计理念也出自他之手。在唐彬看来,“琴为何物”这个名字本身是一句发问,也是一种求索。
编辑:王筱丽
抖音等平台持续更新创意短视频内容,并且在海内外的社交媒体上都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在我们看来,线上平台和线下音乐会,都是很重要的向观众分享作品的渠道。”社长朱里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身处新媒体时代,自得琴社正在用互联网思维来深耕一支演出团体的社区运营。“就演出而言,我们考虑比较多的,就是把自己放到观众的角色里,比如大家希望在演出结束后能及时看到哪些信息,我们也希望尽可能照顾到不同社交平台用户的使用习惯。”自得琴社古琴乐手兼新媒体负责人白无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演出内容设计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琴社之所以能凭装束复原小组打造的古色古香的造型,还有视频制作组创设的“会动的古画”火爆出圈,离不开整个团队从服饰、妆发、演出造型、拍摄到后期制作的精益求精。
一针一线的讲究,是专业上全方位的精益求精
在传承古琴的道路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海报上不同的角色代表了在研究古琴道路上的各类人。例如海报里,有执着于古代琴谱的老者;有找不到前路而用手机导航的年轻人;有因为枯燥而打瞌睡的人;有围观看热闹的人……“而我们海报视觉中心的人物,是本系列音乐会的古琴乐手,她身着宋代装束,在古琴谱组成的弧形上冲浪,代表了自得琴社对于自我的期许:要做立足传统的弄潮儿。”唐彬介绍说。
有人情味的一面,从而在自得琴社这里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音乐家姜夔的《杏花天影》,带着文人的吟叹感怀旧梦。音乐会的舞美则赋予“国风”音乐更时髦的观感,比如展现市井生活的鲜活与烟火气的《醉醉渔,唱唱晚》,以及鸣奏将士们收复河山的壮怀激越的《满江红》,配合写意舞台让人如痴如醉。
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的演出剧照链接。“欢迎大家下载(剧照)、转发、发朋友圈。”“欢迎大家扫码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对于购买了一场演出票的观众来说,能在微信群里获得这样的观演“售后”服务,无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