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海融资,中国石油资金融资方式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石油海融资,以及中国石油资金融资方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石油海外分红国内没有为什么
- 2、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 3、中国石油公司在美国上市融资不过29亿美元,上市四年海外分红累积高达119亿美元?
- 4、中石油对外直接投资有哪些融资方式?
- 5、中石油为什么不可以从亚马尔液天然气计划中获得利息收入
- 6、中石油为何海外分红这么大方?
中国石油海外分红国内没有为什么
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四个公司自海外上市以来,几年时间给海外投资者的分红就已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如中石油,多年以来,中石油一直坚持将净利润的45% 左右用于派发股息。其中,仅2005年,中石油就向香港、纽约等股民散掉600。 12亿元的真金白银)。
值得强调的是,上述公司的盈利完全是来自对国内消费者的掠夺,要么来自于中国石油资源的涨价、要么来自于国内手机双向收费等高额收费,这实际上是把中国人的钱财收集起来送给外国人。
看到了吧,这就是中国被切开的血管!
唉!感觉是有被人家给涮了。一些缺心眼的人又开始唧唧歪歪了,根本不想想当年大盘蓝筹股为什么要远走海外。根本的原因是,中国股市没有强制分红机制。 股民炒股,梦想的就是一夜暴富,根本不关注实际的现金分红,给钱还不要呢!就要红股、就要转赠、就要增发,以便除权之后再填权、赚取更大的差价;上市公司本来就不想现金分红,正好投其所好。
钱攥在自己手里,送几股股民们就乐的屁颠屁颠的,何乐而不为? 为了企业的“做大做强”,这种两厢情愿的事也不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大盘股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股价波动不剧烈,即便是市盈率相当低了也无人问津,因为根本就没有与市盈率相当的现金分红;当股价很低的时候,连送股除权、填权也没有了吸引力; 当中国股市实在炒无可炒的时候,连救市都救不起来了。 所以,悲剧上演了。
分析悲剧的原因,不能只强调狼的无情,而忽视了猪的无能。 红筹股到了海外,人家不和你扯淡,就要现金。当年的几只H股在效益不好的情况,仍然勒进裤带现金分红几分钱,我记得是太清楚了,现在真正的蓝筹来了,不宰你宰谁?中国股市为什么下跌,看看中石油的市盈率就知道了。中国的上市公司咋那么贱呢?中国的股民咋那么愚蠢呢?中国股市的咋那么糊涂呢 没有完善的现金分红体制,中国股市就是一个大猪圈,没食了大家一块哼哼,来饲料了抢着吃,揣肥长膘还可以,做大做强是做梦!
中国的股民,中国的业内人士,中国的,赶快清醒吧! 中国石油公司在美国上市融资不过29亿美元,上市四年海外分红累积高达119亿美元。
外国公司抽取中国财富已经够可怕了,中国国有公司也帮着外国人抽取中国财富就说不过去了。当中国人民正在背负着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利益集团压榨的时候,国外投资者正享受着巨额收益。 当中石油总经理说:“中石油是亚洲最盈利的公司,不是之一,是第一”的时候,绝大部分中国人应该大哭,而不是大笑。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盈利正来自于对中国人的残酷压榨与剥削,而他们的盈利却大部分分给了远在万里之外的海外投资者——洋人们手里。你说,作为中国人听到中石油说大赚钱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大哭?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国际坐标细定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SWOT分析
2004年原油进口首次突破1 亿吨,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40%。近年来,作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实施主体,虽然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CNP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SINOPEC)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CNOOC)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其“走出去”之路却屡屡遭遇坎坷和曲折。SWOT系统分析法是企业战略管理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即通过对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弱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合适的战略选择。用SWOT法分析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内在条件
中国石油企业
具有的五大优势(S)
(1)信誉与品牌优势。我国三大石油公司都以“中国”冠名,作为国有控股骨干企业,其信誉和品牌优势十分明显。据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2003年世界 500强公司排名,CNPC和SINOPEC分别名列第69、70位,同时两家公司也分别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一、二位。而CNOOC位居中国企业 500强第38位,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逐步从单纯的上游公司转变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公司,并进入世界500强。
(2)资本与融资优势。从2000年4月到2001年2月,CNPC、SINOPEC和CNOOC相继在境外成功上市,这不仅表明中国石油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而且有利于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投资资金,扩大国外油气资源勘探规模,提高国际化经营和管理水平。在2003年“亚洲企业1000”排行榜中,虽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只排在第20位和第28位,但是它们被认为是最赚钱的公司。
(3)一体化经营优势。1998年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大重组,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沿进行产业链延伸,原有的勘探、开发、炼制、运输、国内销售和对外贸易分割的体制已为三家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国家石油公司所取代,真正成为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并逐步与国际上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接轨。这不仅增强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为其与国外石油公司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国际化经营的初步基础和经验。中国石油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其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石油地质理论创新、勘探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走过十多年国际化经营之路的CNPC已经开始进入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而紧随其后的SINOPEC和CNOOC近年来也加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它们在参与海外不同规模、不同合作模式项目的开发、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从事跨国经营的宝贵经验。
(5)中国石油企业还拥有一支素质相对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石油专业技术力量。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弱势(W)
(1)企业管理不成熟。三大石油公司在总体上缺乏一个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作为国内的竞争对手,对于如何在跨国经营中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尚缺乏清晰思路。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的母公司给予海外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权不足,使之坐失良机;有的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放任自流,导致其国际化经验难以落实国内母公司总体经营战略。此外,由于国有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强,境外公司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2)国内资源基础压力大。中国目前探明石油可采储量52.8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22.5亿吨,人均可采资源量只有10吨,居世界第37位;而且 2002年中国的油气储采比分别只有14.8和40.6,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6.3和60.7(据BP能源统计)。上个世纪中期发现的油田,现在普遍进入高含水期(地下水含量超过80%),开发成本上升,产量减少,效益下降。而且十年来新发现的油气田,多处于中国西部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地区,开发难度较大,需要国家和石油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这表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任重道远。
(3)资产结构不合理。中国石油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炼油厂和输油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2003年中国炼油厂开工率不足80%,然而,国内石油巨头却竞相新建或扩建千万吨级以上的炼油厂。同时,有关数据显示,CNPC的勘探开采只占资本支出的61%,SINOPEC只有40%,而西方石油公司这方面的平均支出则为70%。在国内原油产量不足的情况下,三大石油企业如若不能在海外获取更多资源份额,将难以提高抵御国际石油市场风险的能力。
(4)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外跨国石油公司都是在占有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控制的石油资源量占加工总量的比重往往都在50%以上,甚至超过 100%。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不惜斥巨资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但很多项目大多位于储量日渐减少的地区,或者是西方大型石油公司不愿光顾的低回报的小油田。此外,由于中国石油企业生产工艺水平较低,成品油和相关产品环保标准和质量相对较低,加之原油综合生产成本高,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不强。
(5)不大熟悉国际环境。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而且常常与国际环境和产油国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紧密相连。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不过十多年,缺乏一支外语好、既懂经营业务又熟悉国际法律的高素质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而且各公司对大国争夺石油的格局及其影响、产油国政治局势的走势、各国法律的特征和运用、地方文化与风俗关系等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处理技巧。
外部环境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机会(O)
(1)全球石油资源量和可采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在目前高油价条件下,有不少人对世界石油的基础和前景持悲观看法。应该看到,自从石油工业诞生百余年以来,石油资源即将耗竭的论断一直不绝于耳。但是,这些言过其实的论断总是不断被历史事实所否定。其实,对世界最终可采的石油资源量的评估总是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修改、调整和提高。这表明,中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是有一定的资源基础的。
(2)中国加入WTO后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入世不仅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在WTO多边贸易机制内享受国民待遇,而且还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更便捷地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企业技术更新、装备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石油经济全球化和石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石油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一种“集体安全”,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一定条件。
(3)中国与大多数产油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的今天,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和平外交政策受到世界各国普遍赞扬。中国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上大多数产油国都建立了良好外交关系。特别是与中东、北非、中亚和俄罗斯等“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不断发展,从而为中国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4)中国经济外交和能源外交初见成效。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巨大而稳定国内市场,为中国发展与产油国之间的“大经贸”关系和开展经济外交创造了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中国通过石油外交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由于世界石油资源的不平衡分布,许多石油资源国出于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考虑,都竞相实行对外开放,每年有数百个石油勘探开发的招标和双向谈判机会。这就为中国的能源外交和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条件。
(5)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地震技术的发展使深海石油开采、复杂地形地貌等地区石油勘探开采成为现实。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和电讯技术的自动钻井系统、智能完井系统、油气人工举升技术、井下油水分离技术以及油田开发中的地震可视化技术等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所有这些,都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构建了较高的技术平台。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威胁(T)
(1)同业对全球油气资源控制权的竞争更加激烈。目前,美国及欧洲石油巨头几乎垄断了全球4/5的优质石油资源,中国企业要想进入它们的“势力范围”并不容易。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与周边石油消费大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等)的竞争和冲突将不可避免。中国石油企业其在国际市场的油气拓展的有利空间可能被不断挤压。
(2)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缘政治压力和风险较大。中国在海外的石油投资和石油进口主要集中于中东、北非、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地区和国家。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一半以上来自中东,由于该地区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锐、领土纷争较多,政局最为动荡不定。而且由于伊拉克战争后美英等国对中东局势的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该地区或从该地区进口石油,不仅要处理较为微妙的大国利益关系,而且会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
(3)石油霸权主义的威胁与海上运输生命线的安全隐患。过去,石油资源一直是大国争霸的重要对象,现在大国势力仍然在博弈全球优质油气资源。特别是美国,其能源战略目标就是利用其军事、经济的优势建立一个多重结构的全球石油霸权体系。为此,美国不仅垄断了大量的石油资源,而且控制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石油通道,例如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以便对其他国家进行制约。而中国60%的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路径的依赖十分严重,这势必对中国海外石油运输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4)“中国石油威胁论”不断抬头。近年来,美国等国家有意忽视伊拉克战争引起的油气地缘政治动荡、美欧大石油垄断资本减少投资和限制产量等因素对世界油价波动的根本性影响,却不断散布“中国石油威胁论”,说什么中国石油过度进口造成了世界油价上涨、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日本等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维护石油安全,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等。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拓展屡遭干扰、排挤的多个事例,证明“石油威胁论”制约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5)全球石油供应安全风险依然存在。石油作为战略商品,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全球石油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1973年以来的30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的多次暴涨由政治事件引起的。2004 年油价持续走高的事实表明,一旦主要国际石油市场出现“风吹草低”,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或供应链暂时中断的风险就可能出现。
战略对策
基于上述SWOT分析,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战略的选择应是企业自身的优势(S)和弱势(W)、外部环境所包含的机会(O)和威胁(T)的相互匹配而成跨国经营SWOT战略矩阵: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并提出十个战略对策要点(见下表)。
综上所述,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实施国际化经验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依托国家力量和政府能源外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国家石油安全为己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以油气勘探开发和经营为龙头,以低风险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为纽带,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现代跨国石油公司。
中国石油公司在美国上市融资不过29亿美元,上市四年海外分红累积高达119亿美元?
这条新闻是造谣石油海融资的。中石油在美国市场一共融资只有5亿美元。29亿美元指的是在香港的H股和美国的托存股一共29亿美元。其中香港H股占77%。中石油在海外上市只占总股份的10%。119亿美元的分红是总分红石油海融资,不是海外分红。
中石油对外直接投资有哪些融资方式?
近年来,央企陆续成立综合性金融管理公司,中航资本(600705)、中油资本(000617)更是借道资产重组登陆A股,被奉为“腾笼换鸟”资本运作经典案例。
世界500强的80%都实施了产融结合的战略,这一比例可能让你觉得吃惊!但事实是,正是因为产业和金融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才造就了产业和金融的传奇。再者,金融行业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工业,金融业务的发展壮大对产业集团反哺效应显著。
中石油集团与旗下金融业务,以产促融,以融助产,不仅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利探索,更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017年,中石油集团将旗下的财务公司、银行、信托、租赁、保险等10家金融企业进行重组整合,通过资产置换、引入战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创下了当时A股市场并购重组交易规模最大、用时最短的记录。重组后,中油资本出台产融结合配套机制,深挖油气产业链资源、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佳路径。
深耕油气产业链 产融结合红利凸显
中石油集团拥有完整的油气产业链和数十万家产业链客户,蕴含着庞大的内外部产业金融服务需求。面对得天独厚的金矿资源,依托油气产业,中油资本各板块“以产促融,以融助产”,构建了油气产业链上独具的核心竞争优势。
目前,中油资本财务公司主要规模效益指标在同业中稳居央企财务公司首位。作为中石油内部资金池,财务公司通过利率优惠、费用减免、税收优势等金融功能,创造价值的同时,为中石油节约流动资金,为海外油气项目及贸易提供外币融资。
在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的同时,昆仑银行积极助推油气扩销提效推出加油信用卡,针对油气主业开发油企通、物采通、商信通、投融通等特色产品,发挥金融优势“以融助产”,昆仑银行同样建树颇丰。
当前,中油资本的产融结合已经形成“一盘棋”。昆仑信托积极创新运作模式,以资本助力销售板块加油站网络建设,吸引社会和机构资金,助力集团公司及成员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昆仑金融租赁已累积为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近百个项目提供租赁服务,先后为节能减排等油气产业链客户提供60亿元的租赁服务;专属保险、昆仑保险经纪携手为中石油集团5.4万亿资产及责任等风险,量身定制保险保障。海外业务覆盖范围拓展至18个国家,助力中石油走出去,走得稳;作为中石油集团财险和寿险的专业化管理平台,中意财险和中意人寿在支持中石油主业发展的同时,亦在积极拓布外部保险市场。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使中油资本积累了极具特色的项目经验,磨练了扎实的业务技能,培养了精湛的员工队伍。在油价低谷期,中油资本为中石油利润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借力金融资本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作为综合性金融管理公司,中油资本发挥资本集聚及运作优势,统筹协调各金融业务,积极参与中石油内部重组改革、对外战略投资、重大资本运作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同时布局清洁能源、绿色金融、智慧能源等未来能源增长点,以创新促发展。
在中油资本总部,着重强调支持中石油主业和混改、进一步补充牌照资源、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等具备战略意义及业务协同的资本项目。旗下中油资产、昆仑信托等金融企业,更侧重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石油所属特困企业专项治理、油气主业资源整合提质扩效、拓展新兴业务领域,最大限度实现中油资本整体股权投资战略布局。同时,通过入股昆仑信元资本、天津泰达等项目,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消费升级、智能大数据、绿色环保等领域,为公司长久发展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今年8月,中油资本以基石投资形式,一亿美元战略入股全球最大通讯基础设施服务商——中国铁塔。双方以资本为纽带,在以产助融、以融促产方面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中油资本将为中国铁塔在存贷款、结算业务、项目融资、信托、保险等业务方面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产融结合的进一步深化,中油资本及其成员单位,将依靠其多年服务中石油集团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深耕油气产业链,布局拓展其它主业,深度参与集团内部重组改制、对外战略投资以及重大资本运作,在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发展浪潮中值得期待。
中石油为什么不可以从亚马尔液天然气计划中获得利息收入
4月25日石油海融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之际石油海融资,中国石油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了北极LNG-2项目合作协议。该协议石油海融资的签署,是北极LNG-2项目实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石油在北极油气开发上的再探索。
中国石油与诺瓦泰克结缘北极油气的第一个项目——亚马尔LNG项目,不仅提前完成了建设,还为中俄能源后续合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百亿美元投资
中国石油雪中送碳
诺瓦泰克是俄罗斯最大的独立天然气生产商,2011年之后开始启动亚马尔LNG项目。诺瓦泰克对该项目的投资包括购股资金、股东初始投资和股东贷款。
2012年,诺瓦泰克与法国道达尔公司达成协议,出售该项目20%的股权给后者。亚马尔项目以此获得了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但这几十亿投资对于该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道达尔公司也只能包销其权益内的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生产出的其石油海融资他液化天然气还是需要重新寻找市场。
理论上说,亚马尔项目的融资一直被外界看好,但就在需要大量融资的阶段,乌克兰事件爆发,国际银行原来承诺的融资全部都无法兑现。
因此,亚马尔项目就需要寻找新的投资者,开展项目融资。此时,中国石油在国内能源转型启动的大背景下,正萌生着对于天然气的大量需求。2000年以后,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加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来,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共同修建中亚天然气管道,进口该国天然气。此后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并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也纳入其中。
2014年初,中国石油正式进入亚马尔LNG项目,在投资和融资上给予了该项目巨大支持,在关键时刻推动了项目发展。最终中国的融资支持达到了190亿美元。在中国的带动下,国际大银行也给予了该项目10亿美元贷款。项目融资的成功为亚马尔LNG项目提前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85%模块制造
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俄罗斯看来,亚马尔项目的建成,将会使得俄罗斯在经济、技术、国际局势中获得多重收益。
首先,该项目争取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项目经济性较好,在投资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工程提前投产。实现了油气资源变现,支持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其次,成功商业化开辟了北极东北航道,使得俄罗斯占据了部分国际LNG高端市场份额,为未来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条件极端困难的北极地区油气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再次,项目开发者联合了中法两国大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
由此看出,亚马尔项目的成功,对于俄罗斯实现天然气出口多元化、重振制造产业、加快经济增长等都有重大意义。
在亚马尔LNG项目中,中国石油尽管是小股东,但也获得了很多收益。
其一,通过亚马尔项目的投资带动中国的服务队伍、大型装备和船运服务走出去,也带动了中国装备制造升级换代。亚马尔LNG项目85%的模块由中国企业制造,同时4艘常规LNG运输船、2艘ARC7破冰级模块运输船、1艘ARC7破冰级凝析油运输船都是由中国造船厂制造。中国装备制造和材料出口达76亿美元,船运服务约85亿美元。
其二,亚马尔项目还带动了国内制造业升级换代。亚马尔项目派来的监造专家们都具有多年国际项目监造经验。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蓬莱巨涛等模块制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民营企业蓬莱巨涛就是在应用和配合项目要求的过程中,管理水平一步一步提高,市场信誉不断提升,获得了较好的国际市场口碑。亚马尔LNG项目已经成为他们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综上所述,中俄双方在亚马尔项目上实现多方位的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发展战略调整
LNG成为合作重点
受亚马尔项目成功建成投产的鼓舞,俄罗斯判断,全球LNG市场将迎来重要机遇,俄罗斯已经将其战略目标确定为“创造一个全新的工业”。为此,俄罗斯于2018年3月出台了新的LNG发展战略,提出了如下目标。
第一,到2035年,俄罗斯LNG产能要能达到1亿吨/年(约1320亿立方米/年),约占全球需求增长的一半。
第二,将储量极其丰富、开发成本极低的北极天然气资源变现,全力以赴实现更高的天然气生产和收入。
第三,从中国、印度等LNG需求激增的国家引进资本,同时吸引如道达尔、壳牌这些主要的全球LNG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第四,就此机会配套建立以大型模块为主的液化装备技术建造基地,发挥其对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倍增效应。
第五,将北极东北航道发展成海上重要航线,沿线港口打造成为运输船舶提供后勤支持的工业基地,充分发挥其对俄罗斯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六,将俄罗斯天然气全方位推向世界市场,而不限于陆上管道运输。
从这个战略中,不仅能看到俄罗斯天然气对本国能源格局、经济发展乃至全球LNG供需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出中国油气企业在未来俄罗斯天然气发展中必将拥有更多机遇。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天然气作为一种可靠、清洁、可承受的能源,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上,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王宜林表示,在未来20年至30年里,中国的能源消费需求依然旺盛,石油和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变,特别是天然气将进入发展黄金期。
2030年前后,中国的石油消费需求预计将达到峰值,约为7亿吨/年,而天然气消费需求增长势头可能会延续到2050年前后,最大年消费量有望达到6000亿至7000亿立方米。
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天然气进口量为1254亿立方米,进口增量接近3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加大利用正在改变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这将对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俄罗斯的新战略中专门提到要“从中国、印度等LNG需求激增的国家引进资本”,这确实是审时度势之举,也体现了中俄在未来能源合作领域的重点方向。
探索极地油气
中俄将结成最紧密合作关系
俄罗斯是最早在北极发现油田的国家,之后美国在阿拉斯加北坡发现油田。在整个北极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446个大型油气田,包括陆上330个、海上160个,集中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在整个北极圈有61个特大型油气田,其中俄罗斯占了43个,最大的油气区就在西西伯利亚,包括亚马尔半岛和戈旦半岛。
此次中国石油和诺瓦泰克签署的合作项目就位于戈旦半岛,该项目的第一条生产线将于2022年至2023年投产。但这个项目与亚马尔LNG项目有几点不同。第一,该LNG厂不是建造在陆地上,而是建造在鄂毕河近岸的河道里。建造平台重力基座下沉到河道里,作为建厂地基,成本更低。第二,由于有学习效应,整个项目的单位投资要比亚马尔LNG项目小。由此可见,更低的成本、更小的单位投资,将使项目更具经济性。而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企业已经在这个项目上确定了投资,会使中俄两国在北极油气开发上再续前缘。
根据俄罗斯的规划,在稍远一些的未来,北极地区还会有其他的油气项目将要开发。俄罗斯有可能成为中国油气供应最大的基地,具有上游合作最大的潜力。通过贸易和实业并进、上游和下游一体、投资和服务携手、双向进入的模式,双方合作将更为紧密。中国需要进口油气,需要在俄罗斯境内开展投资、贸易和服务合作石油海融资;俄罗斯需要进入中国境内的管道和下游。对此,中国的态度是开放的,相信这种紧密合作的方向和模式是有吸引力的。中俄油气合作最终可能形成“最大基地、最大潜力、最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石油为何海外分红这么大方?
米国靠吸血压制我们,搞反恐把我国的石油生命线捏在手中,百姓的财富通过国家垄断企业吸走交给控制米国背后的财团。
苏联解体后,米国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战略要国,俄罗斯疲软啊,北约强势啊,中国没有资源发展啊,米国封锁啊,中国现在就是被闭关锁国啊,一切都要听人家的啊,基础材料都搞不来弄不全,全球资源尽在老米手中,中国是有核国,有能力把世界拉着进核冬天陪葬,底线就是不分裂,老米也只敢封锁不敢玩命
石油海融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石油资金融资方式、石油海融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