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基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基金)
邮储银行(01658.HK)今日正式挂牌港交所,以每股4.76港元全球发售121.07亿股,所得款净额约为566.27亿港元,成为目前为止今年全球最大IPO。作为中国第五大银行,邮储最新市值约3,300亿元。
作为最后一家即将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掀起的这场资本盛宴还是搅动了市场,资本还是“爱”资本,不差钱、唯一一家个人存款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之H股IPO国际配售反应热烈,其路演首日即获得足额认购。
一、资本缘何竞逐?
至少,邮储银行H股IPO国际配售反应热烈。
在邮储银行的IPO中,基石配售构成了国际发售的一部分。招股说明书显示,邮储银行已就基石配售与各基石投资者设立基石投资协议。六大国有背景的基石投资者几乎包揽了新股发行。中国船舶、上港国际、海航集团、国家电网、中国诚通和长城环亚国际投资总共认购金额约456.7亿港元,占整体集资额约77%。
随着路演的进行,市场已有消息传出,扣除基石投资者,国际配售部分已获得约五倍的超额认购。据金融混业观察援引接近交易的市场人士消息透露,此次境外投资者名单中,全部为海外知名投资机构,可谓豪华明星阵容,包括美国威灵顿基金、瑞银欧洲家族投资者、索罗斯基金、德邵资本、奥氏资本、千禧基金等。
为何邮储银行的IPO获得资本的争相竞逐?尽管后续仍将有多家内地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赴港上市,但像邮储银行这般规模的大型国有银行将不再重现。
“邮储银行之所以备受资本追捧,一方面源于这是中国最后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H股上市,另一方面是其与富国银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位股份制银行中层人士称。富国银行(WELLSFARGO)创立于1852年,是一家提供全能服务的银行,在为农业相关客户和小额贷款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特点突出,目前是全球市值最大银行。而邮储银行从成立便坚称“服务城乡、服务社区、支持‘三农’”的零售银行定位,重视服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被业界认为是“中国的富国银行”。
也许“3+2”便是一种佐证。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这样解释“3+2”特质:鲜明的零售银行特点、拥有独特的“自营+代理”运营模式、雄厚的存款基础带来强大的资金实力;此外两点是:优异的资产质量与审慎的风险管理、服务于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的客户群体,具备显著的成长潜力。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邮储银行的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达77076亿元,67324亿元和26658亿元,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分别位居第五位、第五位和第七位。今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2016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榜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2015年末总资产近7.3万亿元位居第22位;以一级资本近2690亿元排名第39位。
展开全文
二、不一样的上市路
2016年,邮储银行的大股东——中国邮政将迎来开办120周年。成立于2007年3月20日的邮储银行,是在改革中国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组建的商业银行。在2015年12月之前,邮储银行一直是一家国有独资银行。
2012年,邮储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分权制衡的治理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提出了“股改-引战-上市”三步走的改革路线图。完成股改是邮储银行谋划上市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但在2012年6月,时任行长陶礼明因个人经济问题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邮储银行上市计划因此也受到了影响。
2014年,邮储银行就正式启动了引起战略投资者的工作。经过了两轮竞标和多轮谈判,综合考虑了战略协同、交易价格、财务实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2015年12月9日,邮储银行宣布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了瑞士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电信、加拿大养老保险基金、蚂蚁金服、摩根大通、淡马锡、国际金融公司、星展银行、腾讯10家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战略引资全部采用发行新股的方式进行,融资规模 451亿元,发行比例16.92%。
此举实现了邮储银行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单一股东向股权多元化的迈进。李国华将此评价为“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框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项新成果。”
在邮储银行10家战略投资者,蚂蚁金服和腾讯赫然在列。这两家都是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在业务方面与邮储银行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两家战略投资者的客户多在线上,邮储银行则具有庞大的线下网络渠道,未来将共享渠道、客户、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共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移动互联网技术则让所有金融应用和金融服务向最终用户无限贴近。可以预见,邮储银行与蚂蚁金服、腾讯更多合作产品将逐步面世。尤其在金融及互联网金融压抑的农村地区,借助于邮储银行的网点优势,几家合作的创新性产品值得市场期待。
三、“自营+代理”的运营模式,覆盖全国98.9%的县域地区
邮储银行招股书显示,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475.1亿元和124.9亿元,增速为0.18%和10.94%。邮储银行预计发行121.1亿股,其中六大国有背景的基石投资者几乎包揽了新股发行。中船重工、上港国际、海航集团、国家电网、中国诚通和长城环亚国际投资总共认购额占整体集资额的近八成。之所以受到基石投资者的青睐,是因为邮储银行具有独特的运营模式、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三大特点。
依托邮政集团的代理网点,邮储银行建立了“自营+代理”的运营模式,庞大的网点规模使其备受关注。截至2016年3月31日,其共有40057个营业网点,包括8301个自营网点及31756个代理网点,覆盖中国所有的城市和98.9%的县域地区,个人客户5.1亿。以此为基础,邮储银行确立了与其他大型银行不同的零售银行发展战略。截至2015年12月31日,邮储银行个人存款占存款总额比例为85.4%,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为49.4%,个人银行业务税前利润占比46.0%,高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4万多个营业网点使邮储银行能充分发挥覆盖面广的优势,为城乡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基础金融服务,并获得稳定、低成本、安全的资金。邮储银行今年一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81%,低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1.73%的平均水平。
今年一季度,邮储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为61%,而一般大型商业银行的这一比率普遍在30%以下。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高,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弱。这是邮储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自营+代理”的运营模式下,代理网点以邮储银行名义向客户提供储蓄存款服务,并向邮政集团支付储蓄代理费,这成为其营业支出的重要一项。2013年、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一季度,储蓄代理费分別为人民币460.6亿元、503.7亿元、544亿元以及146.7亿元,占营业支出的45.4%、44.1%、44.0%及47.2%。
四、“三流合一”是发展方向
邮储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利息。在其主要的企业客户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最高,今年一季度,邮储银行向以上行业企业放贷3614.8亿元,占比35.1%。
赵国君分析,上市后,邮储银行实力增强、管理更加规范,与邮政业的合作会更加透明、便利。同时,邮储银行商业运作的能力会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再限于交通运输和邮政业,而是向更多领域拓展。“如果邮储银行实现多领域拓展,将带动邮政集团寄递业务发展。目前,邮政集团正不断深化寄递渠道改革,寄递业务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也将带动金融服务领域拓展。”赵国君说,邮储与寄递是互相带动的关系。
赵国君进一步解释说,邮政集团的寄递业务在农村地区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寄递需要冷链装备以及专业人才等必要因素的支撑,而这都会产生资金需求。中国邮政集团内部业务板块之间的相互合作,会同时带动冷链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发展。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覆盖邮政、金融、速递物流服务,拥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优势。其不同业务板块在农村市场中的合作已经开始。邮储银行招股书显示,在农村地区,中国邮政集团以小型超市为基础,搭建了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即“邮乐网”,并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邮储银行依托这些小型超市,为区域内农民提供小额取现、开户办卡、缴费充值、代收代付等业务,实现了“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速递物流”等多领域合作的新模式。
五、网点多或成负担
作为全国金融服务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未来在县域和“三农”领域的作为将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邮储银行在县域地区共有逾2.8万个营业网点和15万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几乎覆盖中国所有的城市和近99%的县域地区。
上市前夕,邮储银行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将“三农”业务独立经营,配备专门的机构、资源和人员,进行独立核算。贷款集中也给邮储银行上市带来一定风险,邮储银行涉农贷款占集团贷款总额29.4%。香港致富证券称,与农业相关的行业和客户通常较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所影响。如果邮储向对农业相关行业和客户发放的贷款质量恶化,或会对银行资产质量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有分析指出,拥有中国最庞大农村网络的邮储银行,网点多在金融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未来可能成为经营负担。邮储银行副行长徐学明表示,邮储银行不会从农村撤离网点,仍会坚守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继续发挥网点优势。
吕随启向记者介绍说,就邮储银行来说“首先大家想到这是一家邮局,而不是银行”,第一是目前的网点层次比较低,没有“高大上”的网点来支撑业务发展。第二是邮储银行的网点是和每一个地方邮局结合在一起,只有一半是银行业务,另一半是邮局业务。所以邮储集团的网点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六、人才?人才!
国内大中型银行大都已上市,银行股改的红利正在逐步消退,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不良率持续攀升、金融脱媒加速,实体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压力和风险,正在向银行逼近。
邮储银行IPO之后,资金、市场都已不再是其发展桎梏,邮储银行的发展看似光明一片。“邮储银行的资产质量很好,有潜力,但缺人才。”一位银行业人士称。“人才流失是当前银行尤其是国有控股大型银行面临的普遍问题。”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称。
还有业界人士分析,邮储银行在人才方面面临的问题可能尤其严重,一是历史上看,其绝大部分员工在基层,大都是由邮政员工转岗而来,金融方面的素质较低;二是从邮政储蓄局独立以来,尤其是过去十来年,由于邮储工资待遇较低,未能吸引到素质较高的新生力量加入。
随着科技金融以及民营银行势力逐渐壮大,越来越多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投身到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机构人才的跳槽已被视作行业风向标,备受瞩目,也敲打着业内人士的信心。一方面成熟的金融人才加速流失,另一方面却难以吸引优秀的金融领域的毕业生加入银行。
“传统金融机构并没有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吸引、培养这些人才,让其融合其中,因此,它并没有形成一个持续的人才流动环境。”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何大勇向经济观察报指出,传统金融机构目前的管理模式已对新型金融人才缺乏吸引力。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邮储银行近年已从其它商业银行引进多名部门总经理级别人才。虽然即将上市,但邮储银行沿此走向“中国的富国银行”,仍需一段很长的征途。
七、改制中的中国邮政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部署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工作。
会议指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会议还要求,把握关键、突破瓶颈,切实推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如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构建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创建协同联动的交通物流新模式等。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国家发改委的表态,正是让国企改革再往前走一步。而据记者了解,在此次国家发改委表态一年前,中国邮政就着手改制为混改铺路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中国邮政曾被评为世界上最大的邮政网络,但多年来受困于体制问题,导致偌大的网络下却呈现割据式发展。因此,中国邮政需要在管理上加强集团对全网的管控力,母子公司制向总分公司制转变,是其内部改革的第一步。
“未来中国邮政改革的关注点将是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邮政“总分公司制”改革是为未来混合所有制改革铺垫道路。
九、EMS业务存上市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月20日,前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出席2015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时曾表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要适应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向,推进产权结构向股份化、多元化、证券化转变,加快“走出去”步伐。
对于中国邮政的股份化和证券化的改革问题,当时有业内专家指出,鉴于当前国企改革的思路,原本已人财物独立在外的EMS重回邮政业务内部,可能是考虑到中国邮政将整体上市。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相反观点称,按照国际惯例,中国邮政不会整体上市,毕竟该集团还担负着信件等公共服务,不过EMS等子公司完全可以重走上市路。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2016年7月份,已经有申通快递、圆通快递、顺丰快递、韵达快递等物流业巨头率先上市。
来源:中证网、投资界,物流指闻整理发布